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应用实践

应用实践

微课是个“多面怪”,您真的认识它吗?

2015-07-21 09:55:08应用实践
[db:摘要]

\

  小编问您一个问题:微课是什么?每个人对于微课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也折射出了微课其中的一面。那么究竟微课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一起听听业内专家怎么说。

  微课,是什么?

  最近微课火的一塌糊涂,如果不谈微课,似乎企业大学就落伍了。这到也不是给微课泼冷水,微课本身确实符合目前碎片化的学习趋势。结合笔者的实践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企业开发、推广微课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微课有多重的认识视角。

  什么是微课?微课的呈现形式只是视频吗?

  跟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个概念未免有点太狭隘了。我经常和团队讲,企业学习的本质是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进而来影响、改变人的行为,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进行。基于这样的理念,仅仅用教学和视频来为微课帖标签是远远不够的。

  在笔者的团队实践中,我们的微课载体包括如下几种:

  1、短视频

  当然不是时长短的就是微课了,微课一定是逻辑完整的,是经过教学设计的。视频的形式可以有多种flash、三分屏和课件语音合成等多种,视情况取舍。

  2、音频(辅以图文)

  如今“听书”越来越流行,大家都开始认识到,“听”的效率其实要比“看”来的更高些。同时,必要的图文可以起到提示、提醒的作用。

  3、信息图

  “一张图看懂XXX”这样的新闻内容现在已经越来越普遍,从阅读效率上看,信息图要比纯文字高上不少,而且由于做了结构化设计,逻辑更加清晰。

  4、FAQ

  往往这是个容易被忽视的资源,但实际工作中却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源。无论是主动的开发FAQ,还是作为培训衍生品的FAQ,往往因为它的易读性而受到学员欢迎,接受度颇高。

  5、案例+我们常常收集学员的来自一线的案例,但是案例本身并不足以构成微课。案例型微课的关键在于案例的抛析,以及与案例话题相关的观点性建议。我之前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到过“问题共议”的方法设计,有兴趣的同行可以看看。

  6、线下18分钟以内的“微型”分享

  这里我们借用了TED的概念,用18分钟倒逼演讲者聚焦在一个特点话题,并通过深度演绎给予听众强烈印象。

\

  如何界定微课的“微”?

  从相对论的角度,微课是与普通的课程相对应的。企业中的面授课程通常为1小时、3小时(半天)、1天、2天甚至更长。对于微课来说,我们通常把学员学习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课程,视为微课。当然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我们通常建议5-8分钟尤佳。

  当然这种靠时长来划分的方式也不是绝对的。比如现在很多公司、协会、社团利用微信群组织学习分享,每次分享40分钟左右,然后是20分钟的互动答疑。这种形式,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培训要轻很多,也被很多人视作微课。

  所以,大家不要太纠结于“微”的程度,用对比的方式去理解往往更好。

  微课适合传递什么样的内容?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我们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我们曾经希望把所有线下的培训资源分步转化成系列的微课,后来我们发现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

  通常来说,线下面授适合于复杂问题的深度学习,通过研讨、模拟、练习等让学员对于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同时,线下面授能够包容没有确定观点和明确答案的课程话题,可以仅仅用来激发学员的思考。但对于微课来说,因为受载体的限制,微课往往以单方向的信息传递为主,传递的往往是确定性的内容、观点。

  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微课往往更适合于知识、技能、制度、文化、流程等话题。我们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业务管理问题。

  为什么要大力推广微课?

  前面我也提到过,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获取。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碎片化信息获取的时代已经到来。当社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方式朝着碎片化转型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用适合现代人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同时,我认为微课是一种非常好的“倒逼”机制。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时间短的演讲越难讲。同样,越是时间短的课程越难上。微课的结构性、逻辑性倒逼微课的开发者、讲授者必须挤掉课程的所有水分,把课程的精华集中呈现出来。一方面对于学员来说,可以高效学习;另一方面,课程开发者也可以倒逼自己整理思路,梳理出知识的主线。

  当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微课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覆盖的面更广。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同样也值得一试。

  微课的开发主体?

  我看到很多企业在大力推广微课,但实际中真正开发微课的还是以企业大学、培训管理者和内训师、内部专家为主。

  在我看来,这样的开发主体,难免会限制微课在公司内的推广,因为它很类似于传统的1.0的门户模式,少数的编辑生产出内容让多数用户来看。真正促进内容大规模爆发的,一定是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惟有如此,微课才可能遍地开花、进而落地生根。

  在笔者的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分三个步骤来推动:

  第一步,要求各个培训项目学员通过微课的形式沉淀整理自己的知识。

  第二步,和各个部门去沟通,一起探讨需要在公司内推广的制度、流程,然后一起开发成微课,帮他们去提升KPI、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步,以文化、活动等形式组织公司范围的微课开发大赛,让所有人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微课的传播路径

  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微课,一定要通过合适的路径传递给目标的受众。如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线下的途经,如面授的课程,公司的墙体电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e-leaning、M-learning、订阅号、视频网站等,通过推送和分享的方式让学员高频率的接触。

  这不是说所有的渠道都用起来就是好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每个渠道的到达效率,以及与目标人群的阅读习惯是否吻合。我们一定要避免“信息轰炸”,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谁来评价微课的好与坏

  在企业传统的课程开发中,企业管理者、培训管理者往往充当了评价者的角色。虽然也有来自学员的满意度调查,但往往起到补充的作用,因为学员对于课程的接收基本都是滞后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我们一个透明、公开的评价机制。如同朋友圈的点赞和转发一样,好的内容一定会流行,一般的内容往往很快会沉下去。这就是动态选择的结果。对于微课来说,我们也秉持类似的观点。将微课质量的评价权交给一线的所有员工,由他们用脚投票。点击率高的、好评率高的微课,毋庸置疑就是员工喜欢的微课,我们要相信员工的眼睛是雪亮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