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应用实践

应用实践

课改中的6个错误认识

2015-09-01 11:01:30应用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教学理念的改变,各地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思想日益深入到课堂。但是,笔者在听课中也时常发现,由于个别教师对理论把握不准,概念吃不透,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本人将其归纳为几个不等式:一、少讲不等于精讲在新课改理论的影响下,有些学校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高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教学理念的改变,各地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日益深入到课堂。但是,笔者在听课中也时常发现,由于个别教师对理论把握不准,概念吃不透,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本人将其归纳为几个不等式:

  一、少讲不等于精讲

  在新课改理论的影响下,有些学校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老师讲解的少,学生活动的才能多,课堂教学自然高效。

  其实,少讲不等于精讲。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知识、能力及学习的体验。要使学生学会、会学,需要师生双方努力和互动,教师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和示范,学生才能在一定平台、基础和情境之上进行学习、思考、质疑和探究。“教师应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学走在学习的前面”,这就是老师精讲的作用。精讲关键是讲出知识的精华、精髓,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二、合并不等于合作

  新课改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灵魂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碰撞成果,是一个分享、互助和欣赏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孩子学会与人沟通相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常见老师用前后或左右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形式上很生动,其实,这种合作有名无实。

  首先,合作出于需要,本组学生是否有合作的欲望和要求应该作为分组的依据。

  其次,这样的分组使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深层的思想碰撞,且优等生往往掌握话语权,这不是真正的合作。

  三、分组不等于探究

  和合作学习一样,分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广泛推广,所有的展示课都会有探究环节,即便没有也会像贴标签一样贴上一个,其实这种做法未必科学。

  首先,探究不一定分组,学生个体思考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

  其次,探究需要有价值的引导,即有思考的空间。

  此外,探究的目的在于体验和发现,探究的精神表现为:好奇心、怀疑批判和求证精神。机械的分组实际上变相地要求学生接受书本知识,表面上是探究,实质上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自流不等于自主

  新课改推进以来,老师们开始追求课堂的活跃和生动,但有时总是和浮躁、盲从等形式主义并行的。如,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想学什么学什么,想发表什么观点都可以。课堂上放任自流,教学内容泛化,缺少思考的深度。

  实际上,真正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让孩子们体验认知过程,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这样,既能大大拓展课堂知识信息的来源,提高课堂信息的容量和信息的新鲜度,又能让孩子在释放中享受尊重、成功,感悟生活。

  五、整理不等于整合

  新课改的特点是“一标多本”,课本成为教学的一种资源、文本,这种理念解放了课堂教学,很多老师为讲课方便,对教学内容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进行整理。将丰富多彩的内容教条化、模式化。

  事实上,整合教材可以增加课堂容量,理清讲课思路,但是建议教师们注意思路的正确性、内容的科学性,需要掌握教材理念、精神和思路。

  六、温度不等于深度

  互助、合作、探究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清新之风,课堂上,我们常见学生小嘴通红、小眼发光、小手常举,让人感到课堂热闹、喧哗。但老师总是缺少触及灵魂的问题,学生缺少砰然心动的回答。主要原因是教师主导性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往往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认知水平往往在原有水平徘徊,这就需要老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

  一位哲人说过:“播种一种观念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深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新课改理念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老师们驾驭和实施课改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