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应用实践

应用实践

草根教师也应有教学主张

2015-08-12 11:48:32应用实践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 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 是的,教学不能没有思想,教学主张并非名师的专利,草根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草根,带着乡村泥土的气息,朴实、顽强、生生不息,有着深扎土壤的踏实与坚韧,有着绵绵

\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是的,教学不能没有思想,教学主张并非名师的专利,草根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草根,带着乡村泥土的气息,朴实、顽强、生生不息,有着深扎土壤的踏实与坚韧,有着绵绵不绝的追求与蓬勃。

  草根教师,同样也是平凡的、朴实的、顽强的,永远根植基层学校,立足教学一线,把自己的“根”深扎在课堂教学这方沃土上。草根教师更是勤勉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只要一有条件就能扎根生长,继而蓬蓬勃勃。

  我们就是这样的一群草根教师,带着热情与追求,带着美丽的教育情怀,学做反思性的实践者,扎根于课堂实践,以理性精神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生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缘起: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

  这是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水乡歌》。课前,同台竞秀的两位教师都充分研读了文本,精心备好了教案。课上,教师也都能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应该说,课上得很成功。可仔细咀嚼,这两位教师的课堂理念、课堂氛围甚至课堂教学的环节,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这样几个步骤——情境创设,导入课文;以读代讲,赏读课文;想象画面,配乐朗诵;拓展延伸,积累升华;识字写字,总结全文。同课异构,照理说不同的教师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教学特色也会造就结构迥异的课堂。“同课”却未“异构”,是两位教师想到一块儿了吗?是低年级的文本特点所致吗?还是两位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完全一样?说课时,两位教师又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低年级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为乐、情境激趣”,阐述的教学理念也是相差无几。

  “十一五”期间,我校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出了高效课堂教学的“五环节范式”: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刺激—科学指导—反馈评价。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五环节范式”的教学策略:低年级“以学为乐、情境激趣”,中年级“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高年级“顺学而导、精讲巧练”。虽然学校提出的“五环节范式”并不是统一的实施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建构出富有个性特色、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与策略,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有了统一的操作范式、统一的教学策略,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模式化,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教学流程的顺畅、教学技艺的娴熟,教学步骤、实施环节、教学评价都在规定程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丢了个性,没了风格。

  其实,每一堂课,教师都该问问自己: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这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这是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我有没有把学生带到那里?——这是评价问题。然而,简单、重复、规范化的日常教学生活,使我们一部分教师丧失了教育教学的创造热情,消减了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应该说,这次参加同课异构活动的两位教师都是比较优秀的青年教师,可为什么呈现的课堂教学缺乏特色?学校固有的“五环节范式”束缚了她们的教学思想,此乃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位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缺乏自己的思考,只满足于技术层面的提升。

  推进:一次课题组活动带来的冲击

  又到了课题组活动的时间。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我们首先一起学习了《苏派新生代名师的教学主张》,学习了成尚荣的两篇文章《名师应当是思想者——谈教学主张与名师成长》《教学主张:一片思想的丛林》。随后,针对“普通教师要不要有教学主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位高年级教师第一个反对:“所谓教学主张,那是名师们该思考的东西。我们是普通教师,只管教好学生就行了。”

  另一位低年级教师则坦言:“我长期教低年级,我在课堂上想的只是如何让孩子们轻松快乐地学习,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教学主张’。”

  连课题组的一位核心成员也质疑:“教学主张,是不是离我们太远了?好像不是我们该考虑的,与我们的课题好像也联系不大啊!”

  此时的研讨会上只有一种声音。课题组长说话了:“我们先来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教学主张?”这下,声音不止一种了。有的说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凝聚,有的说是作为个体的教师特有的教学观点和见解,有的则认为教学主张是自己对教育理想的一种追寻。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所谓教学主张,是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见解和观点,它蕴含着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态度。教学主张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课题组长最后发言:“教师是实践者,也应该是思想者。我们的教学不能没有思想,每一位骨干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是普通教师,但是普通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情怀与追寻……”

  课题组活动结束了,大家有思考,有激情,也有些许迷茫。我们一直都认为,一线教师只是一名实践者,上好课、教好学生就行了。现在,我们开始明白,“教学不能没有思想,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教学行动所持有的见解和观点,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和概括性的认识。教学主张直接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是的,我们虽然只是草根教师,但不应该只做教书匠,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主张。于是,我开始叩问自己: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

  寻绎:教学主张,我们的教育情怀

  (一)根植课堂,反思教学实践

  教学主张是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断的教学反思,能让我们在不断变化、不断生长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以自己的视角直面教学中的现象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诠释,并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教学见解和观点。

  比如,王益红老师在市级教学“大比武”中执教《海底世界》后形成的反思文章《聚焦语用:先概括后具体地写一段话》,把语文教学的视点直接聚焦到“语用”上。李笔锋老师在上完市级公开课《降落伞》后,所写的反思文章《科学课上长智慧》主要阐述了这样的心得:前概念的激发,使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潜能力的唤醒,使智慧在合作与探究中生成;知识的迁移,使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这些见解和观点既是教学实践反思的产物,也为教学主张的生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自我诉求,观照教学行为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教师要在不断的思考中深化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扎根教学实践的土壤,以理性精神观照自己的教学行为。

  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我经常在思考:我的教学主张是什么?该如何建构自己的教学主张?我每学期都会上一些公开课,每次上公开课,除了精心备好教案之外,课前仍会反复要求学生要积极举手发言,发言要响亮,要落落大方。终于有一天,我开始反省:我是在上课还是在表演?我的语文课堂是真正建立在儿童话语方式的基础之上吗?我的语文课堂,儿童是否真正“在场”?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环环紧扣?我也发现——为什么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和公开课上的表现截然不同?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迎合老师,懂得如何去上好课,但是唯独没有了自己。我不安了,一边在平时的课堂中努力改善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边反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其中,有一些共性的现象令人担忧。比如,儿童学习权利的缺失、儿童批判力的衰退、儿童精神的日趋边缘化以及“伪儿童化”的泛滥成灾等等。经历了这样的思索,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一定要基于儿童的成长需求,抵达儿童的精神世界。我最原初的教学主张,也由此孕育——语文课堂,让儿童“在场”。

  (三)理性建构,生成教学主张

  我和我的同伴们——一群来自基层学校的草根教师,就这样孜孜以求地根植于自己的课堂,不断地总结、反思、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发现、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反思习惯得以养成,教学思想得以提升,教学主张也逐渐地在生发、生成。

  然而,要理性建构自己的教学主张谈何容易!真正的教学主张来自教师对课堂实践、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深层思考,仅仅停留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还谈不上是教学主张。于是,我们走进了图书馆,研读教育教学类的理论书籍,学习教育名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张;我们请来了名师,为我们把脉课堂,梳理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请来了专家,通过专家讲座、面对面诊断,进一步使我们的思考趋于理性化。就这样,我们与实践经验碰撞互动,与先进理论对话建构,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

  比如,王益红老师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思考,她将目光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她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所以,她最终将教学主张确定为——“聚焦语用,为言语生成而教”。……每一位教师都不断拷问着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最优化,并努力促进“经验”向“真理”的艰难攀爬,逐渐建构出自己成长印记和自身话语系统的教学主张。

  行走:不一样的主张,不一样的精彩

  “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追寻教学主张的这些日子,是我们这群草根教师共同经历的一段珍贵的生命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己还能思考,还有理想,还有对教育的憧憬与向往——

  我的教学主张是“语文课堂,让儿童‘在场’”。我认为:儿童“在场”,就是教师眼中要有儿童,要有每一个儿童,就是要让儿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语文课堂让儿童“在场”,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让儿童以儿童的视角学习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

  王老师的教学主张是“聚焦语用,为言语生成而教”。她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聚焦语用,就是要让“内容理解”走向“语言习得”,让“习作生成”链接“阅读存在”。

  此外,还有“顺学而导,顺学而教”“让数学课堂有情有趣”“本真数学:从学会到会学”……一个个经过反复思考、反复斟酌的教学主张,或许还很稚嫩,但都是我们原初思想的提升,是我们教育情怀的体现,是我们教学智慧的结晶。

  当然,教学主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不断向纵深开掘的过程。它会随着教学实践的新要求,不断地完善、生成与改进。“教学主张不能停留于文字与口号,要真正落实在课堂实践中。”我们是这样想的,也正努力这样做着。有什么样的教学主张,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学主张,定会引领着教师不同的教学实践行为。我们相信,我们的课堂定会挣脱原先固定模式的藩篱,展示出我们独特的教学风格,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