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共建共享 构建各具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2020-12-31 10:18:02教育热点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质量守恒定律》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两个实验,记录结果并即时上传至教师机,可以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教师事先录制了微视频,验证实验1就用微视频的形式呈现。针对新方案存在的浮力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再设计并进行演示实验2。“我设计了反馈工具,借助电脑的数据共享功能实现实时上传数据,可以立即将每个小组的结果反馈在大屏幕上,做到了数据全覆盖,又掌握了学生实验信息,因此可以有效地组织进一步的学习。另外微视频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本节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质量守恒定律》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两个实验,记录结果并即时上传至教师机,可以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教师事先录制了微视频,验证实验1就用微视频的形式呈现。针对新方案存在的浮力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再设计并进行演示实验2。

  “我设计了反馈工具,借助电脑的数据共享功能实现实时上传数据,可以立即将每个小组的结果反馈在大屏幕上,做到了数据全覆盖,又掌握了学生实验信息,因此可以有效地组织进一步的学习。另外微视频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该校化学教师崔向茹表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很迅猛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有很多途径,他们的思想也变得更活跃,传统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普陀区教育局提供的“J课堂”,其中有很多理科的微视频,给一线教师很多帮助,有一部分也可以直接作为预学习视频或课上学习的素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基于学习分析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来开展课堂教学。


图1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化学教师崔向茹在上课

  让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高效“引擎”

  “J课堂”最早源于2013年1月,即区域信息化核心项目“区域优质微视频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本着“生动、新颖、核心、精练”的微视频录制原则,实现身临其境、惜字如金、另辟蹊径、指点迷津、精益求精、画龙点睛的教与学的变革目标。在过去近七年的时间中,它显著带动了区域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的热情和动力,有效培育了一线教师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氛围。

  为促进信息化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深入发展,普陀教育以“J课堂”教学实践为主题构建了一个自由开放、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研究社区,在全区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遴选了16家成员单位,并结合之前“J课堂”项目已有的39所试点学校,组成了“J课堂”教学实践共同体。

  普陀“J课堂”的七年发展奠定了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出发,探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层次融合的生态基础。随着共同体工作的开展,项目组在国家教育资源共同服务平台上构建了学习社区,编制并发布了《普陀J课堂信息化变革指南》,明确了共同体的实施机制,并按照不同的切入点,将学习共同体项目细分为预学模式之以学定教、课堂教学之以学导教、自主学习之学为中心三个方面,由各学校根据各自校情开展多主题研究。

  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和深化

  微视频的应用,最容易的应用形式就是在预学习阶段,让学生的自学效果更好,也让老师在课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和深化。基于微视频的预学模式,在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洛川学校、北海中学等的应用,均已形成微视频应用的成熟模式。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根据“基于学习分析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框架”,从改革教与学方式的目的出发,分析师生线上线下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不断摸索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流程,积淀、形成了会学习、汇学习、慧学习“3L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和流程,总结了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变革策略,为有效运用“J课堂”学习平台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提供了现实基础。


图2 基于学习分析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框架

  作为一线教师,崔老师对此感受颇深,“在课前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提供适合的微视频资源(自制,或选择平台视频资源);设计预学习检测单;学习分析(通过学习平台或者问卷星进行收集与分析):发现学生学习起点、困难点、讨论点和生长点。目标是: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提高技术能力,熟练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把握学情。学生的任务是:观看视频,完成视频相关练习;撰写学习笔记。其目标是学生可以判断自主学习的情况,明确自己能学会的和学不会的内容。”

  以学导教,让教育信息化变革实现常态化

  学校和课堂的形式仍然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流。因而,在现有的学校和课堂模式下,有效地应用微视频开展教学,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变革实现常态化应用的有效途径。

  比如,兴陇中学针对让学生自律地提高翻转课堂的学习效率,利用“爱学本”数字化学习平台、手机APP(微信、晓黑板等)、希沃一体机、理化实验室标准化考场等平台和设备开展了基于微视频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系列研究,涉及数理化等多个学科。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以前,针对性地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对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播放自己录制的微视频或者引用其他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资源,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集体观看微视频。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讨论,在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再通过课堂测试和成果展示等形式展现课堂学习效果评估,最后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归纳重点,并点拨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为中心,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是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用户和最终用户。学生们通过“J课堂”平台上的微视频可以实现自定步调、自主学习,已经掌握的可以直接完成老师布置的测试题目,没有掌握或者掌握不熟练的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直至对相应的内容深刻领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或单个或协同,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自主观看自主分享自主交流的一种学习策略。

  例如,怒江中学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并付之于实践。课前自主预习,利用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单等,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课堂上合作探究,教师的角色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就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对部分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协同合作,迈向研究与创新的智慧之路

  一年来,项目组在国家教育资源共同服务平台上,针对不同的项目阶段,设计了合适的项目任务,以此驱动成员学校积极应用社区平台。项目组会在每月月初制定共同体的工作计划,并公布基本的评估规则,次月月初开展共同体工作的评估,并公布评估结果(即成员学校的贡献度)。每个成员学校都成立了在线的研究小组,定期发布项目进展和研究成果,并通过在线的讨论和交流,寻找教师在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问题,并寻找解决研究难点的方案和方法。学校也积极开展应用探索,如教院附校探索基于数据分析的预学习模式,教院附中共享了英语和劳技的校本课程,梅陇中学探索项目型的6D-STEM校本课程空间应用模式等。

  为考察项目成效,项目组还针对成员单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407份。结果显示,在“J课堂”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带动了区内越来越多的老师积极探索,绝大多数的老师乐于尝试新型的基于微视频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而学生早已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方式,但区域优质微视频并不能完全替代行政班级中的老师角色。因此,学校学习空间的应用将是未来实践的重点。

  秉承着开放、自由的发展思路,“J课堂”共同体项目作为普陀区的信息化教学研究领域的品牌项目吸引了众多学校的加入,各校针对不同校情构建了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并利用区域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将形式单一、经验主导的教研形式向大规模协同、数据共享并深度挖掘的精准教研转变。学校发展从单独走向联合,名优师资从一校走向多校。

  相关链接:

  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在教育部科技司领导下,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实施了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2018年度项目聚焦在同步/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及翻转课堂三类信息化教学模式上,形成了一批成熟度高、可借鉴、可推广的,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新模式。

  普陀“J课堂教学实践共同体”项目为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共同体项目。
  作者:中央电教馆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责编:项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