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虹野:用社会建构的观点来思考高考志愿的填报

2015-06-22 18:17:55高考动态
  用社会建构的观点来思考高考志愿的填报
  文|虹野
  高考结束,又有不少学生为自己如何选择专业而苦恼。当前选择专业有这么两种倾向,一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

  用社会建构的观点来思考高考志愿的填报

  文|虹野

  高考结束,又有不少学生为自己如何选择专业而苦恼。当前选择专业有这么两种倾向,一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另外一种是根据专业的就业情况来选择。

  这两种选择专业的方式各有利弊。

  如果根据兴趣选择专业,学生学习就会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学期间就会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可以取得更多的学习成就。只是可惜的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之下,准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几乎都差不多,我们很难知道学生到底喜欢什么,即便是有学生对某个专业比较喜欢,但是更多的还是建立在对未知的好奇心上。由于应试教育造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封闭性,学生没有办法更多的了解大学各个专业的内容,没有了解哪里来的兴趣呢?所以此时谈论所谓的依据兴趣选择专业几乎是不成立的,至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成立的,顶多是对某个专业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而已。而好奇心转变为兴趣还需要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比如不少学生在中学期间对数学比较有兴趣,但是如果根据这种朦胧的“兴趣”去选择数学专业,可能这种“兴趣”不久就会消失殆尽了。

  正是准大学生们“兴趣”的缺失,又随着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我们的准大学生及其家长们越来越倾向于根据就业情况来选择专业。但是,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博弈的结果,现在所谓的难就业的专业,四年之后未必就不是容易就业的专业;反之现在的热门专业或许随着学校的扩招和社会需求的减少未必依然是容易就业的专业。比较脍炙人口的案例就是“法学”专业,曾经无比辉煌到如今的无人问津,这是热转冷的典型。而应用心理学则更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初开始的冷清,而后随着社会心理压力的增大,心理老师的需求猛增而转变为比较好就业的专业,近几年却又随着社会需求的减少和学校供给的增加,却又变为就业比较难专业。

  这种社会的博弈给按照当前就业难以程度来选择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按照就业选择专业也违背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原则,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所有的专业的,如果专业知识不扎实,却给就业又增加了不少风险。

  一项调查显示,现今大学校园中有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大二之后65.5%的学生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想法;毕业之后仅有26%的人从事着与专业“对口或吻合”的职业。

  这已经充分说明当前两种选择专业的方式的不靠谱的程度。当然这里也包含着高校课程设计的不合理的因素。

  但是在我们无法改变高校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也无法准确预测社会未来对专业需求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志愿的时候就需要做更长远的考虑了。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我们选择志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都会把选择专业为了好就业和就“好业”作为志愿选择的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志愿选择还是需要从个人的充分发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综合起来考虑。

  现在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办法明确地区分学生的差异性,这也造成了我们的准大学生选择专业上很少考虑自身发展的因素。其实自身发展的好了,就“好业”和好就业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学生自身的充分发展,这就要利用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考虑,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现在将要面对的大学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也要面对将来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按照当前社会知识的产生速度,大学很多的专业知识很容易过时,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的话,恐怕人到中年就会面临着二次择业的问题。

  所以我的志愿选择与其说是专业选择不如说是在选择终身学习的课程。毕竟现在我们的大学专业课程内容比较狭窄,不利于人的终身发展,很多时候就需要考虑学校是否有条件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如果更进一步的话,那么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需要考察这个专业所包括的课程,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看到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设置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这里,笔者根据终身学习的需求,列出几门课程以供参考。

  首先,要有哲学课程。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对人的启迪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哲学。

  其次,我们要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数学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大半社会科学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尤其深奥难学使不少同学望而生畏,而错失了终身学习的条件。当然对于完全对数学不感兴趣和专业和数学完全无关的学生倒也没有必要花费太大精力在数学学习上。毕竟人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也各有所长。

  再次,我们要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意味着可以把自己所学应用的更加有效率。

  最后,我们要根据具体专业选择所要搭配的课程以及第二专业了。当然专业跨度尽量不要太大,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海量的知识面前,我们需要掌握前面所提的共性的基础知识,也要尽量学习接近的专业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更有效率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应对未来多变的社会,也才能使得自己充分的发展。

  谈到这里,似乎话题和考生填报志愿的主题偏离了,而事实上是我们的志愿被选择专业所代替了。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考虑的不是志愿,而是专业选择,是一种短期行为。而且填志愿也不仅仅是选购高等教育的专业产品,同时也是要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纠结于志愿的填报,事实上也反应了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如果高校采用“走课制”或许我们的准大学生就不会纠结于志愿的填报了。

  (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