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解读2015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

2015-01-22 11:30:17高考动态

  前几天,搜狐教育频道的朋友请我写篇高考语文政策的文章,恰逢《考试说明》下发、海淀期末考试,一个是政策、一个是实践,正是组成一对互解互证的关系。又逢外研社与我联手,即将推出一系列的高考语文教学书籍,我正要写一篇关于我对于语文今年政策变化的看法,便以海淀期中考试的作文材料为题目,“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来谈谈语文试卷这片方寸之地如何织就智慧的锦绣。

  写这篇文章之前,其实我先在网上读了一些探知教育考试院征集意见稿后的报道。说句实话,急功近利、缺少思考恰恰是我们教育者需要面对的事情。每一改革,大家往往急不可待地去关注有哪些变化,对于不变的内容其实也未必可知,相反却置之不理。自以为这样便抓住了改革的动态,恐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举个例子,“阅读延伸题”2010年引入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所有教师、学生、教辅一拥而上纷纷解析。殊不知,变化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10分(后又改为12分)的阅读延伸题似乎将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上将结束它短暂的演出。这次海淀期末试卷上便没有这道题目,《考试说明》中也将之取消。然而,教师做的就只是告诉学生们阅读延伸题被取消了这一件事情吗?这样的教学研究永远都只能被政策所牵制、胁迫,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研究,怎么还能期待自己的学生思想深刻、思路新颖呢。

  面对变化,最值得分析的有二:

  一是变化的原因。

  即在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的特色、思想的潮流、文化的风尚。这些内容比认识几个所谓的命题人都要重要,不仅因为真正的当年命题者绝对不会泄露题目,更因为你把握了命题人所遵守的金科玉律。

  二是变化后的不变。

  这些最为经典,不会动摇的部分,才是高考的核心智慧,才是教师的教研阵地,更是学生的考分根本。从变化中认识不变,才能真正从现象中看到规律,在放眼无涯的题海中乘风破浪。这样的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智慧,更会极大地启发学生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不盲目拼杀题量,而是能从知识和题目中获得智慧、形成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也是杨老师在新书《阅读?思考?写作——高考作文超越满分》中所崇尚的教学理念。

  所以,我今天听到最多的问题不是“这次考试很难很怪,怎么办”,而是“这次的变化很值得思考,请问杨老师,您认为这些新题型意味着什么”。这才是语文教学,或者是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

  根据以上两点思考,我们不妨从《考试说明》政策出发,结合2015年海淀期中试卷来一起体会一番思考的乐趣,深入剖析命题者身后时代的背景。

  (一)试卷结构大调整,但考查能力一字未变

  试卷结构调整、赋分比例变化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约48分

  (二)古诗文阅读                            约42分

  (三)写作                                60分

  1、微写作(三选一)                        10分

  2、作文(二选一)                            50分

  相比2014年《考试说明》,变化现象如下:现代文阅读被前置,语文基础知识后置,古诗文分数比例接近全卷分值1/3,写作题目变为多选。这就是全部变化的概述,但你看尽所有解读都不会提到的问题,就是紧随其后的“考试能力要求”一项,却一字未变:

  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考查。

  应用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

  审美能力: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味、赏析能力;

  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创新能力;

  我敢说很多语文教师面对这些要求都会陷入沉思,我们到底把多少精力放在这些目标上。当我们的学生即将离开高考中,他拿着90多分的试卷,是否真正获得了《考试说明》中的能力呢。最近颇有几位专家高呼语文是最需要改革的学科,那么,怎么改呢。我看不是从学生改起,也不是从高考改起,而是从教师教学改起,这是一些的起点。如果老师都不关注这些内容,怎么可能期待学生真正理解高考语文。这些没有变化的考查能力,其实才是高考命题的本质和方向,而题型结构分数的调整,只是让我们看到了轻重变化的表现而已。

  加重:(1)阅读能力考查

  (2)写作能力考查

  变轻:须识记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诗词背诵。

  其实高考语文虽在近几年中进行着题目的巨大变化,但本质上是分数权重变化所体现出的时代眼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十八大提出“文化软实力”后就愈显突出。如果你看一下四年前语文试卷的文学常识题,就发现四个选项往往兼及中西文人、古典和现当代作家,但今天在语文试卷上甚至看不到西方文学的考查,文学常识部分也鲜见鲁迅、老舍这些现当代巨擘。其后所体现出的文化潮流,才最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这也是杨老师去年再次押中高考语文作文题,无数学生惊呼神迹的关键。很多同学分外关注背诵多加七篇的负担。而杨老师却告诉学生,这并非负担而是启发。再次告诉我们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同时,结合“阅读能力考查加重”也告诉我们,识记压力一定很小,必然在名句名言中进行考查。再加上头年新增七篇,其中名句自然成为考查重点。相关思考,不一而论,但相信可以启发大家在变化中思考。

  海淀期末例题分析:

  古诗词阅读

  甲午元旦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甲午元旦》诗中所写的春节习俗,与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海淀期末试卷第一题便是古诗词阅读,顺序调整所带来的风潮不言而喻。第一题涉及到今年新增考点(见下文):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其后所表现的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D选项是元宵节看花灯的场景描述。虽然考查了一些知识层次的内容,但主体考点仍然关注的是诗歌阅读考点的第3、4条,即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内容形式产生变化,但考查的能力却不变——这是我们获得的极大启发,也可以继续指导我们的教与学,在变化中不迷失,却可牢牢把握变化。所以,语文教学不是盲目地扩展知识,而是深入地带领学生思考和运用。很多老师一看考文化常识,就慌了手脚,赶忙让学生去总结、让学生背诵抄写,其实都是教学的无能或无奈。文化知识浩如星海,怎么可能穷尽,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做规律性的知识梳理,并把规律讲给学生,不断培养《考试说明》中提到的阅读能力。这样,即使高考中出现了并不熟悉的内容,他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方法、利用题目信息,顺利完成作答——这就是真正的阅读能力和能力教育

  (二)考点变化,但杨老师所总结的新考查思想不变

  考点变化:

  (1)现代文阅读中的“阅读延伸题”字样被取消,但其对应的第10、11两个考点却仍然保留。现代文阅读总共11个考点其实并未改变。

  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

  (2)语文基础知识

  增加了两个考点,前8点并未改变。增加考点为:

  9.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

  (3)古诗文阅读

  前9个考点并未变化,增加两个原为阅读延伸题的考点,如下:

  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

  (4)作文(微作文+大作文)

  1+7个考点完全未变。

  杨老师在去年就已经提出新高考三个重要变化趋势,并按照这个三个方向规划全年高考语文教学,完成去年押中多道高考题目的神迹。今年,我将仍然在以下三个考查思想的指导下为学生们讲解2015年高考语文:

  1、加强古典文学修养的考查

  从分数权重、考查广度就可以看出此部分题目之重要。我在秋季班中一直坚持着以古典文学为教学主体进行课程展开,不仅关注考试知识,更加深了文化修养、扩展了文史相合的视角。相信同学们已经在此体会到课程设计的智慧。恰好刚刚我的助理老师发来一张学生微信的照片,权作一例。

  此部分有两个重要命题方法体现出来,是杨老师在课上为学生们讲解命题新思想最常用的设题方法,也是高考的新难点所在。

  (1)比较能力——文本的比较与思考 

  此考查方法涉及到大学文学课程中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是江苏、浙江高考中充分实践过的题目类型。2014年北京卷的《偃虹堤记》和语文课本《岳阳楼记》的比较就是北京卷最突出的一次尝试。要知道,大多数老师去年只会“见风使舵”地给学生对对答案讲讲两首诗歌,但很少真正进行比较。而杨老师立刻提出比较之方法在文言文、说明文、散文中的考查方式,并独立命制题目,一举押中2014年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理解重要题型。

  海淀期末例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

  11.作为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遇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

  参考答案:(3分)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侣鱼虾而友麋鹿

  现代文阅读《四十一炮》序言——这是一部杨老师上课讲过的小说

  15.第4段说“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请以一部经典名著为例,简要说明“好的长篇小说”的这个特点。(6分)

  以上两题在古典文学和现当代部分都体现了文学比较的方法。这种题目不仅考查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同时极有扩展性,关注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的阅读不是以积累一些作文素材为目的,而是能思考、体会、运用。这也是杨老师经常说起的,语文在越变越好的原因。不再是机械地要求背诵,而是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2)统筹能力——把握全文的阅读能力

  以前很多老师最喜欢也最擅长讲的、学生最擅长做的,往往是一些碎片式的题目。比如实词虚词,比如鉴赏诗歌中某个字很好请赏析,而现在的题目更侧重于学生对整篇文章把握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科学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杨老师即将出版的《阅读?思考?写作——高考作文超越满分》一书中,我先翻译了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其中就谈过这个问题。

  海淀期末例题分析:

  诗词:4.这首诗语言朴素平实,言浅意浓,请以“竟”“催”“倾”中的一词为例,对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评分要点:解释词的语境义(1分);结合诗句,紧扣词语“言浅意浓”的特点进行赏析(2分)

  注意,此题不同于“诗眼”题,而是要求学生结合全句、全诗和题干中设问点进行分析。杨老师为同学们做出答案样本:

  (1)言浅:“竟”是“竟然”之意,全句写白发老人在元旦围炉守岁而不休息睡觉。语言平易近人、质朴无华。

  (2)意浓:以惊讶、意外之意表现了人们在元旦时的热闹、喜悦,也写出了对元旦佳节的重视。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2、加强学科实用性的考查

  杨老师讲过多个作文题目,都有“价值”、“使用价值”,实用与珍贵的思考有关。高考试图不断地告诉我们,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玄学”,不仅仅讲精神、情感等抽象的内涵,还有极强的实用性。去年我在讲座中主要举例微作文来说明此项,但在2015海淀期末试卷上我们看到这种考查方法更加突出的表现。

  海淀期末例题分析:

  诗词:5.请根据诗歌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过一个文明和谐的春节,100字左右。(5分)

  解析:此题不仅关注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延伸向生活实用的一面,正是保留在阅读题中阅读延伸题的考点——也就是说,阅读延伸题被去年,但阅读延伸的思想和题目却保留下来。这也正是杨老师上篇所讲,在变化中要看到不变,才能真正的把握变化。

  3、加强思维能力的考查

  很多学生认为,学好语文只要有语感就可以了,要想有语感多读多写就可以了。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语言文字不仅是表情的工具,也是达意的手段。语文不只是用来抒情,还来用来载道,用来体现自己的思想。这是今年习总书记在谈话中重点强调的名词“文以载道”,这个都不知道,可能你的教学方向都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

  海淀期末例题分析:

  25.

  (1)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方寸心田可以容纳山川……

  (2)新年伊始,各媒体纷纷盘点2014年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高居榜首。这句话当初一经传播,网友便掀起了一波造句热潮:“有貌就是任性”,“有才就是任性”,“有闲就是任性”……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700字。

  解析:此题可以简略概括为“谈任性”。一定会有大批学生违心地站在“任性”的对立面对其大加鞭挞。其实,仔细想去,任性不是人们追求的一种自由境界吗?“任性”是美好的,因为可以为所欲为的去追求。还有很多学生写,任性是要有资本的,有钱有闲当然可以任性。然而,疑问下去深一步思考,人的所有“性”都是善的好的么。如果不是,当然不可以任由“性”情。于是,就从材料中简单诙谐的口语表达层层递进,透过现象去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作文当然与其他同学产生极大的区分度。

  杨老师上课讲过,单逻辑的题目如何构建逻辑,学生很快会于“自由”想到它的对立面“约束”“责任”,这就与2014上海卷穿越沙漠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杨老师将在寒假班开讲的第一个作文专题:选择与责任。当你在本篇中写下“任性与约束”时,你发现自己还未待去举什么例子,文章已然达到一等作文的最重要的要求:思想深刻。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最伟大、最深远的价值之一。

  提高以上能力有一个非常大的束缚,我们手上可用的新题型的题目非常少(最大的约束是讲解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有独立命制题目的能力,他自己要非常了解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潮流涌动。我在每年春季大量讲解自己命制的题目,这是押中高考题最常用的手段。但手段不过形式,背后有我对于高考解题和时代背景深刻的反思。

  海淀期末试卷作文变成两个题目,这是为什么?我没有在这篇解析的文章中给出答案,我希望读者自己来思考。不要总是惊讶于现象的变化,同杨老师一起来思考变化后原因。

  作文题目第一题有句:“方寸光阴可以铸就永恒”,我想刚听过杨老师讲“珍惜与勤奋”这个关于生命反思的专题的同学们,一定喜悦万分、下笔神助吧。还有一句为“方寸之地可以营造锦绣“,也颇得我意,可以写的很多,但我想这句话可以送给正在变革中的语文试卷。虽然其中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出现、一些极端的选择,但毕竟我们在几页试题中看到了,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态度、对于现实的关注、对于思想的探索,这些美好的改变,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永恒。

  微信公共平台:博物 oceaninfinite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