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成功观察

成功观察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2015-02-05 11:07:40成功观察
  (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如果教师关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感悟: 要精心呵护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学好的,再调皮的学生,在他的心灵深处都是渴望成为一个好孩子的。上学年,有一个叫黄杰龙的孩子让所有任科教师头疼不已,上课坐不住,老是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习。可是他也有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每当他觉得自己表现的不错的时候,下课时就会到我身边来问我:“老师,我今天上课不错吧?你能不能跟我妈妈说我今天在学校很乖?”他也想学好呀!

  “有些教师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困惑莫解。”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但我自己尽量注意不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始终认为学生上课不愿听,那是因为我的课不够精彩。有些时候你会发现学生非常专注地看着你,那是因为你的话语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地就是怎么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不是抱怨学生不听课。

  (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感悟: “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句话好多名师都说过。博友闲庭信步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考核时,走进考室了,才向评委老师借教材,边走上讲台边找要教的段落,等走到讲台时教学策略和环节在心中已基本搞定。后来得到了评委老师“很好!很好!”的评价。虽然闲庭信步老师说自己“虚惊一场”,但我相信,那是实力的象征。

  我们自已也多多少少经历过这样的事,若没有平时的认真备课与思考,临时拿什么来发挥呢?窦桂梅老师上课时也常用“机遇是不会光顾那些毫无准备的人”来鼓励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上积极开动脑筋。

  “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意味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关于这个问题,这些天看了“南方青年读书协会”的关于“为什么读书”“读些什么书”“怎样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方面的专题讨论,觉得自已在读书方面已经一片空白好久了。今天再聆听苏大师的教导,觉得更没有资格再说自己读了什么书之类的话,当务之急还是赶快拿起书来吧!

  (三)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

  (四)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

  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在语言里,有2000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其意义不仅如此。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

  感悟:  “教会儿童学习”,这句话大家都会说。如何教会儿童学习?苏大师说:“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的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

  阅读能力对一个孩子的学习影响之大,我始料未及,却深受其“益”。在儿子小时候,我经常念故事给他听。一个故事多念几遍后,他也就差不多会背了。再自己看书时,就会有意识地对照我念的去看,这样就半猜半认的识了一些字。有了识字基础后,他幼儿园中班开始自己看书了。当时我只是觉得不要天天念故事,轻松多了。倒没有想到这样一直阅读下来,儿子的学习成绩我从来不要操心。到目前为止,语文觉得轻松,连我最担心的数学,他也学得还不错。哈!原来,苏大师早就认识到了:“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杨为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了。”下学期我要做的就是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一些书目,把学生领进阅读的世界中。

  这两年我教一、二年级,做的正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的工作。扪心自问:“你帮学生把地基打牢了吗?”惭愧!好多时候我只忙于赶课程赶进度了,对一些基础知识只是匆忙带过了。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对那些学生容易错的字词应该像苏大师一样建立一张“最重要词汇表”,每天记录3个,连续记录两年,学生对这些词进行思考,或是写几个同类的词,或是用这3个词练习说话。这样每天花的时间又不多,这些易错的词也不会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

  (五)“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

  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

  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感悟:

  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我看了十多遍,好像还是没有领会其中要义。问题出在哪儿呢?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儿童学习的困难又在“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这些“关键”的知识,“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对小学语文来说,指的应该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语基”知识了吧?

  问题就出在这儿。我突然对“语基”这个词感觉陌生起来。好像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语基”方面的教学不是太重视了,课堂热热闹闹,渗透的语基知识却如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了。

  哪些是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我在网上搜寻了很久,多是简单的一句话:“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这谁都会说呀!如果再细化下去:“字的基础知识有哪些?词的基础知识有哪些?……”你还能说上几条呢?说实话我还真说不上来。好不容易看到一篇文章对“语基”有比较详细的表述:

  一、拼音、识字。拼音主要要掌握拼音字母、拼写方法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借助拼音阅读的能力。识字,做到能读、能规范书写、能理解、能组词和造句进行应用。

  二、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对词语要能正确理解意思,并且准确谴词造句。对语句的构成、含义的正确理解,能准确地用语句表情达意。

  三、文学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作品的相应知识,与小学生的理解程度相应的文学现象。成语故事、文学家故事、文学名著等的知识。

  四、文体知识。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和简单的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著名的古代的简单的诗歌和现代儿歌的相关知识。

  五、阅读知识。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与文章表达相关的文章结构、修辞常识、标点等方面的知识。

  六、写作知识。观察、体验生活的方法,收集写作资料的方法,各种文体的写作基本要求。

  七、口头表达的知识。如发言的技巧,包括对话交流和辩论等的知识、如何讲故事和演讲的知识。

  仔细看了看,对照平日的课堂教学,应该也都有涉及,但常似“蜻蜓点水”,好像总怕讲太多,变成“满堂灌。”这可能就是一个如何教学“语基”的问题了。

  “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苏大师如是说。把“语基”教学放到一个大背景中,这个大背景指的就是第二套大纲“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吧?是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巩固与运用“语基”呢?或者是通过其他资料来源帮助理解掌握“语基”?唉!对这一条内容,我的理解仍是很模糊。

  第六条说到对“后进生”的工作。看完之后明白了自己平时在对“后进生”工作上的一个重大误区。因为“后进生”课本的内容掌握不好,所以在课外阅读方面我往往就放松要求了,认为课外阅读是“学有余力”的孩子做的事。而很多家长也常常因为孩子书本的知识没“考好”,不让孩子看课外的“闲书”了。今天才知道,“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感谢苏大师!

  (七)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八)、关于获取知识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感悟:  “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正如苏大师所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对知识这个词的认识就是提问时学生能流利的回答出来,就算掌握了知识。其实,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才是活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知识”。

  从低年级来说,最重要的是是把词教活起来。这方面我从窦桂梅老师、于永正老师等名师的课堂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他们的词语教学不只是停留在读准字音上,总是引导学生把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来,让每个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

  关于获取知识,苏大师说:“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关于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方面的论述挺多的。我以前也摘抄过卡片,只是不知道上哪儿找去了,看来明天要再整理一下这方面的内容了。

  (九)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感悟:  这条建议强调的应当是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背诵一段话,学生在理解之后进行背诵,比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效也觉得有趣得多。我班上有一个学习挺不错的学生,有一天她的母亲对我说:“老师,我发现你上完课后,我的孩子背书更快背下来。预习的时候我也让她背课文,她好像很困难的样子。”那是当然的,孩子上完课,理解了课文内容,再来背诵自然轻松得多了。

  读到这条,我也想到了时下风行的古诗文诵读。诵读古诗文,学生肯定不可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那这样的“生吞活剥”式的诵读有意义吗?我知道肖川博士就旗帜鲜明地说《我反对读经》。当然,肖川博士兵说的“经”指的是《四书》《五经》,和一般的古诗文相比,可能要晦涩难懂的多。我想古诗文中不乏通俗易懂的优美篇章,我们大可选择其中贴近学生年龄和生活的诗文,让学生熟读成诵。有些内容学生可能不理解,没关系呀,不理解就会产生疑问,苏大师不是说了吗,“疑问能激发求知的欲望”,而解决疑问的过程不正是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吗?

  (十)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感悟: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指的就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新知识吧。比如低年级教学中的教学生字,每个生字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初次见面,怎么让他们初次见面就难以忘记呢?苏大师说:“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该有些特点。”我想到有一个老师在教“竖折折折钩”这个新笔画时,用一根细铁丝把这个笔画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就牢牢记住了这个笔画是一笔写成的了。要让学生对新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备课就应该多花心思了。

  但是让我困惑的是,有时我已经预料到一些字学生一定会发生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把“春”字下面写成“目”,“冷”字下面少一点等。为了减少这样的错误,上课时对这些生字采取讲故事,猜字谜等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区分,可是总有一些孩子就是会搞混,而且非常难更正。也许这时就要采用苏大师的“最重要词汇表”的办法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