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高中生活

高中生活

语文教学需要“断舍离”

2015-03-20 10:23:32高中生活
     听雨 文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了一本书《断舍离》很是畅销。她在书中倡导一种非常流行的现代生活理念:断舍离。“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家中

  

  听雨 文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了一本书《断舍离》很是畅销。她在书中倡导一种非常流行的现代生活理念:断舍离。“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家中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使自己处于方便自在的空间。”用此种方式治家显得自在、简约、适意。其实这种被很多人推崇的生活理念同样适用于治学,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需要“断舍离”。

  断:断电。语文教学太多的“声光电”,语文课堂太滥的PPT。现代多媒体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各式各样的幻灯片、图片和一些音响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研讨课、示范课、公开课,或者是常态课,不知什么时候起,有着这样的一种观念存在:用了多媒体就是先进,弄了PPT就是前卫。有些教师没有了PPT就上不了课。一堂语文课,让学生面对大屏幕的时间远远超过与课本文字接触的时间。学生眼中看到的,与书中文字描述的难以对接,即便对接:或者牵强附会,或者天马行空,或者人云亦云。文字的解读其实被统一的画面诠释了。“声光电”以它特有的魅力让学生来不及思考,有先声夺人和势不可挡之势,可这样被动的接受,貌似直观、形象、丰富,其实让课本中生动含蓄的文字被单一、直白、枯燥所覆盖。一位老教师说:“把个语文课上成学生观看动画片课。”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过分。一位年轻教师,校长让他去上观摩课。他推辞自己找不到好的PPT,自己也制作不了PPT,于是他就放弃了这次观摩课。有的中年教师,因为困于制作PPT,生疏多媒体,因而从此不敢再上公开课。教师不去认真解读文本,自己不去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一味地依赖现成的别人的课件,这样的“拿来主义”,这样的“电”,不应当“断”吗?

  断:断问。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并非乐观。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语文常态课多少有了“公开课”、“观摩课”的味道:有了好多的提问;有了好多的表演;有了无止尽的师生双方的从头到尾的激动与感动。不信?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正在上《乌鸦喝水》,看她的课堂现场对话----教师问:“乌鸦的前面是什么?”学生回答:“瓶子。”教师问:“瓶子里是什么?”学生回答:“水。”教师表扬说:“你们真棒,咱们继续。”教师问:“水多吗?”学生回答:“不多。”教师问:“乌鸦喝到水没有?”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频频颔首,重复一遍:“没有。真棒!”教师问:“为什么没有喝到?”学生回答:“乌鸦的嘴大了。”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笑了,开心了,老师似乎把课上的很是热烈。不要认为这样的课堂是个个案,它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郑国民教授增对一些国家“小语”优质课做过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二年级的《丑小鸭》课例一等奖的提问次数高达108,二等奖的提问次数高达127;四年级《去年的树》课例,一等奖提问次数75,二等奖提问次数是122.而且,在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基于这些数据,郑国民意味深长地反问:“如果平均一分钟提3个问题,那这样的课堂还有多少空间,多少时间留给孩子?”针对这样的观摩课的“模子”,常态课可想而知学来了这样那样的不同不等的提问,我们的语文课似乎更多的变成教师的“语”,教师的“问”,教师的“演”,就像一位资深教师调侃:“问”课能有几多愁?老师“解说”是一流。断问,就是少问;断问,是让无尽的“问题”有个节制,可以间断,以便留下更多的时间可以让孩子静静地阅读和思考。

  断:断我。断我,一是让语文老师适时地退到幕后,变讲堂为学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明语文阅读的感受丰富和迥异。一堂课,四十分钟,我们的语文老师千方百计变着法儿让学生进入语文状态,这没有错;但我们真正给了多少时间,或者几分钟,让学生自主自为地学语文呢?更有几个语文老师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言及课标以外的答案呢?断我,一是让语文课堂有着源头活水,苟日新,日日新。一个语文教师,要不断剔除自己日积月累的语文课堂“惯例”做法,因为“惯例做法”如影随行。这样的影子,让我们疏于继续钻研,懒于认真思考。那些似曾相识的课文,一以贯之的教法,不是语文课的上乘大法,而是“我执”之法,是“死法”。一些语文老师教久了,往往没有思前想后,没有课后反思,更没有前卫理念。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唯我独尊者多多,美其为风格、风度和模式。断我,更多地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有兼收并蓄的思想;断我,更多地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有自我超越勇气;断我,更多地企盼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有着创新成果。

  舍:舍教案;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教学都走上快车道,课堂教学无意中讲究了“速成”。一位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深耕细作显得慢了,有个真正的自己的教学设计往往成为奢谈。教学用书、现成教案、网上晒课,什么样的教学设计都有,教师备课就是“抄课”、“粘贴”。即便是参加优质课大赛,那些名师的“教学设计”应有尽有。教案的参考,成为名副其实的照搬。现在教学资料、教学资源如此丰富,但很少有教师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原创。舍教案,就是让教师走进教材,运用眼光,运用脑髓,动脑并动手,把课堂教活,把自己教新。

  舍:舍讲堂;顾名思义,讲堂是教师以讲为主。如今的语文课堂还是讲的过多,唯恐学生会有什么闪失。好的语文课,应当是听、说、读、写交相并用的课堂。教师站在讲台,不忘讲课的使命,这也没错;只是对小学生而言,教师一味地大讲特讲,讲得眉飞色舞,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究竟能够获得到多少呢?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说;变讲堂为学堂,变躁动的讲堂为宁静的学堂,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为时尚的;因为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我们提倡了好多年。杜郎口的课改,一个极其显著的标志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中教师的讲课不超过15分钟,留下大的课堂空白干什么?就是让学生自主自为自学。教师能够走下讲台,不仅是放低了姿态,更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孩子,因为课堂的主体还是学生啊。

  舍:舍套路。所谓舍套路,就是让语文教师充满自信,唤醒心灵,唤醒自我。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出了经典的教学思想是: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现在的好多教师崇拜名家名家设计,把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作为自己常态课的教学模子,全盘拿来照搬,逐一模仿,形成套路。只是这样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课堂给“封死”“定型”了。久教了,教久了;也就轻车熟路了,可是更加难以变化超越了。舍套路,要求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群书博览,要有自己的事业勤奋,要有自己的专业底蕴,要有自己不间断地思考。不但敢于标新立异,还敢于否定自我,为教业沉下身心,学以致用。

  离:离题海;说语文教学中的题海,大家并不陌生。我要说的是,现在学生学语文,写的多,读的少。写,是机械抄写的多,特别是小学生。作家春桃写过给《光明日报》写了一篇文章《教育不能给孩子留下痛苦的记忆》。那里写到给自己孩子转了三个学校,最后一个学校是万人瞩目的小学,作业负担比前两所学校更重,都是一些重复的抄写和运算,仅仅一本辅导教材《一点通》,一个学期下来就抄上三遍。这个不是个别现象。中国的儿童,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据说是中国睡眠最小之人群。有人把《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真正意旨解释为:“为学应是一片欢喜境界。”----可我们的孩子每天在课堂上灌满了知识,下课又有大量的成堆的作业,学习从刚背书包时候的“不亦乐乎”渐渐易成了“不亦恼乎”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做作业”-----他(她)们到哪里去找自己的一片“欢喜小天地”?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作业已经将孩子游戏与欢乐的时间挤压得所剩无几了。无论城乡,孩子们都是千篇一律地坐在教室,盯着黑板上苍白的字迹,盯着书页里的算式与定理。别说远足与宿营,哪怕是秋游和春游,都冒天下之大不韪。教育似乎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本真的孩子。孩子们对生活的感受越来越麻木。在放学的路上,他们看到的永远都是车流与人流,何曾看到那一轮正从高楼背后升起的月亮,那一轮薄如蝉翼的月亮,那一轮唐诗宋词赞美的月亮?一声叹息为教育,一声叹息为儿童。

  离:离功利;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有人以教育孩子背唐诗为荣,家有客人,便唤出小儿,一首一首闭着眼睛往下背。但他从来没有见过小时候能背十首唐诗的“神童”长大以后成为有作为的人。他还说,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人就归什么位。而硬是河水不让流,装在圆盆里让成圆,盛在方缸里让成方,没有不徒劳的。是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多么可怕!有报道,许多发达国家禁止所有的学前教育,让孩子的童年能有童年的天真与快乐。中国孩子教育功利化太明显,中国教育喜欢一刀切、齐步走。语文教学追求眼前效益,语文教学同应试教育捆在一起,语文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标准化,大都源于功利性。

  离:离权威。语文是母语教学,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更多地来自草根群众的实践性。说语文教学离权威更多地是说语文教学要着求语文课堂的客观实际,一是注重学情实际,一是注重语文教师特长,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让语文教学高处不胜寒。吕叔湘老前辈究文革对语文教学的严重摧残,愤然批判道:“十年时间,用2700多课的时间来学本国语言,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叶圣陶把语文学习概括为“听说读写”四项“标准”。现今有“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语文教学八字方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本本分分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语文教学要还原本色,复归本位,所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就要在简单而又深刻、简约而又饱满、简朴而又丰厚的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学习“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重情趣”。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着它的平易而又艰涩。

  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个有独特风格的教师,必须学会“断舍离”。教师要敢于舍弃虚浮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就能上出最美的语文课,构建最真实有效的课堂。学会“断舍离”,让语文教师轻装上阵;学会“断舍离”,让语文教学简洁有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