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在线教育 > 平台研究

平台研究

MOOC的同伴互评要顾及游戏元素

2014-11-19 16:04:00平台研究
  中国的大学自从去年开始推出MOOC,改良的速度非常快,除视频的拍制走向专业化水平之外,对于同伴互评的流程与方式,也贴心地做了许多小创新,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课程,但是

  中国的大学自从去年开始推出MOOC,改良的速度非常快,除视频的拍制走向专业化水平之外,对于同伴互评的流程与方式,也贴心地做了许多小创新,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课程,但是却忽略掉同伴互评中最可贵的特质,那就是游戏的趣味。

  MOOC的同伴互评初看,好像只是个机械化的流程而已,其实,其中蕴含着许多游戏元素,魔鬼和趣味都在细节里,快速把结果反馈给学生、引发人际互动、表扬优秀的学生与作业,并营造情意交流的氛围,虽是使同伴互评产生效果的细节,却是决定同伴互评成败的关键因素。

  同伴互评是MOOC的关键特色之一,因为老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学习者作业的评估,才退而求其次,采用这种让学习者彼此互评作业的方式。而且西方实验的结果显示,同伴互评的效度很高,与老师评量的结果差距不大,故而同伴互评成为大家开设MOOC时,广为采用的评量方式。

  中国的大学自从去年开始推出MOOC,改良的速度非常快,除视频的拍制走向专业化水平之外,对于同伴互评的流程与方式,也贴心地做了许多小创新,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完成课程,但是却忽略掉同伴互评中最可贵的特质,那就是游戏的趣味。

  回馈要快,是让游戏好玩的要素之一,所以互评的时间不要拖太长,互评完马上让学生看到结果,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好的人,能受到表扬或激励”也是让游戏好玩的要素之一,老师主动对优良作业进行推荐,或是在同伴互评流程完成后,把所有同学的作业公布出来,让有兴趣观摩的同学自行点阅,我们可由同学投票数或评论数的高低来挑选出较为精彩的作业来观察。

  目前国内所开的MOOC,几乎都使用同伴互评机制,但能激荡出游戏趣味、让学生乐于参与互评的却不多见。可能是大家先入为主地认为,同伴互评的目的就是取得学生的成绩而已,却疏忽了其中隐含的游戏趣味,以致无法像西方MOOC的同伴互评一样有趣和好玩。

  同伴互评初看好像只是个机械化的流程而已,其实,其中蕴含着许多游戏元素,魔鬼和趣味都在细节里,快速把结果反馈给学生、引发人际互动、表扬优秀的学生与作业,并营造情意交流的氛围,虽是使同伴互评产生效果的细节,却是决定同伴互评成败的关键因素。

  应及时公布同伴互评成绩及评语

  以我最近学的《唐诗经典》为例来说明。这是我所学的最好的MOOC之一,因为它满足了我的学习渴望,把我对唐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每周都会迫不及待地浏览最新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团队不断地做出细小的改善,只是其中一些立意虽好,却忽略了学习者的感受。

  MOOC学习与教室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随时可以注册,只要在课程结束之前,都可以报名上课。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上课的学生数,不但符合MOOC中“大规模”的涵义,也让老师及平台脸上有光。

  教学团队因顾及到晚注册的学生,所以把缴交作业和同伴互评的截止时间定得都比较晚。例如《唐诗经典》这门课9月1日开课,但是第一周作业的截止时间是10月1日,作业上传截止之后即开始同伴互评,互评截止时间是10月17日,成绩公布时间是10月29日。

  这样的时间安排是从给学生成绩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但却忽略了学生最需要的是快速的回馈,他们很想知道同伴们怎么看他的作业、同伴到底给自己打了多少分?假如隔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成绩的话,当初那股期盼的热劲和对作业内容的印象早就消失了,也失去了公布自己成绩或跟同学讨论作业内容的兴致。

  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快速提供回馈,我学习国外的MOOC,通常是作业截止后一周内完成互评,然后就能马上看到互评的结果,不但有平均分数,还有同学的评语,这些评语一定会让被评的学生知道,评分者可以不给评语,但没有不公布评语的权利。

  《唐诗经典》的同伴互评流程中,强制评分者一定要给评语,这无可厚非,但可以让评分者有权选择不公布评语,却似乎不太符合教育公正与平等的原则。

  评分者既然写了评语,而且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发布,就应该让被评者知道,使得他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回馈信息。得知他人的观点,被评得好,固然开心,被评得不好,也要有雅量接受,增进自己的逆商。假如被评者觉得获益颇多,还可以给评分者一个点赞,这是国外MOOC的实施方式,我个人觉得很有帮助。

  同伴互评的魔鬼和趣味蕴藏在细节中

  同伴互评的流程中,其实是富含游戏趣味的。首先就是大家能从同学的作业和批改中学习,观察到同学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尤其是当老师要求以富媒体形式来撰写作业时,我常常被同学的各种巧思和用心打动,我也常被同学写的生命故事所感动,他们认真的、创意的、细腻的内涵,有时让我感叹多元文化交流的益处,有时又让我感到羞愧,因为自己常常只求达成老师的规定、能取得证书就好,而不是那么用心地写作业。

  回馈要快,是让游戏好玩的要素之一,所以互评的时间不要拖太长,互评完马上让学生看到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分数,中国的学生虽然会在意,但也知道那只是一个参考数值,学生更在意的,反而是别人对他的作业的评价,有些同学在讨论区公布自己的作业,目的也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回馈。

  一个人对作业分数满不满意,主要看是否符合“出多少力,收获多少”的公平原则,因为我付出不多,所以不会期待得到最高分,只要过关就好,但有些同学很认真地写作业,却被给低分,自然会不服气,希望能够有人评评理,这时“复评”的措施就出现了。

  “复评”是中国MOOC 的特色之一,是我在《唐诗宋词》的“人文解读”课程中首先看到的,助教宣布若同学对互评结果不满意,可以提出复评申请,由教学团队进行评分。但如果复评的结果比原来的分数还低,学生也必须接受。结果申请复评的有三百多人,这对于教学团队是个不小的负担。他们基于对互评质量的把关,并响应同学们在讨论区的抱怨,不惜牺牲时间来做额外付出,这是值得赞许的。但是好的同伴互评设计,应该避免“复评”需求的出现。“表现好的人,能受到表扬或激励”也是让游戏好玩的

  要素之一,老师主动对优良作业进行推荐,或是在同伴互评流程完成后,把所有同学的作业公布出来,让有兴趣观摩的同学自行点阅,学习者可由同学投票数或评论数的高低来挑选出较为精彩的作业来观察。

  把所有同学的作业公布出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与平台功能密切配合,目前我知道只有Novoed的平台做得到,Coursera和edX的平台还未能实现。其中牵涉的除了技术问题之外,也有顾及学生总数多寡的考虑在内。

  “同伴互评”中也有人情味的一面,我学Coursera上爱丁堡大学开的《eLearning and Digital Culture( 数字学习与数字文化)》课程时,虽然交了作业,却因为所贴的网络连接出错,以致同学们无法看到我的作业,他们只得给我零分。但在评语中,他们很委婉道歉并说明了不得不给零分的理由,让我能感受到同学友情的温暖。

  而这门课的老师只要求我们完成互评过程,却未要求互评分数要达到某个标准,因此,虽然我得了零分,但由于走完所有互评流程,还是得到了证书。

  目前国内所开的MOOC,几乎都使用同伴互评机制,但能激荡出游戏趣味、让学生乐于参与互评的却不多见。可能是大家先入为主地认为,同伴互评的目的就是取得学生的成绩而已,却疏忽了其中隐含的游戏趣味,以致无法像西方MOOC的同伴互评一样有趣和好玩。

  同伴互评初看,好像只是个机械化的流程而已,其实,其中蕴含着许多游戏元素,魔鬼和趣味都在细节里,快速把结果反馈给学生、引发人际互动、表扬优秀的学生与作业,并营造情意交流的氛围,虽是使同伴互评产生效果的细节,却是决定同伴互评成败的关键因素。

MOOC的同伴互评要顾及游戏元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