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热点

教育热点

京外京内生源7:1毕业生缘何扎堆一线城市就业

2015-01-13 11:51:51教育热点
原标题:京外京内生源7:1 毕业生缘何扎堆一线城市就业  根据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的《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截至去年10月31日,2014届北京地区高校已就
原标题:京外京内生源7:1 毕业生缘何扎堆一线城市就业

  根据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的《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截至去年10月31日,2014届北京地区高校已就业毕业生中,有45%的京外生源在京就业,是京内生源人数的两倍左右。扎堆在一线城市就业,正成为当下许多人的选择。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生源结构的畸形化。根据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的数据,2015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预计为23.3万人,其中8.1万人是研究生,达到历史新高,研究生中有7万人是京外生源,研究生学历京外、京内生源比高达7:1。

  与此同时,一线城市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其人口压力已经超出土地资源理论上所能承载的数量。北京市在2013年年底人口达到2114万,超过2020年1800万人左右的控制目标,上海市常住人口截至2012年底达到2380万,超过2020年1850万的预测值。根据中科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蓝皮书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理论人口密度为1023.97至1145.08人/平方公里,而北京的人口密度已由1999年的766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1289人/平方公里。

  正因如此,一线城市正在不断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外迁疏解部分产业,落户门槛也在不断提高。毕业生扎堆涌入一线城市就业,和已有的人口疏解措施碰撞在一起,出现就业压力就不难理解了。

  导致毕业生扎堆留在一线城市的原因多样,除了一线城市同等岗位能提供更高的工资、相对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以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

  与其它省份相比,211院校中,位于北京市的有26所,位于上海市的有10所,而全国有14个省份只有1所211院校,其中既有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也有环绕北京的河北省。高校资源配置不均,使得学子更易扎堆考向一线城市。而一些高校扩招后,大量增加研究生专业,本研数量倒挂,更加剧了考生向一线城市的流动趋势。

  站在毕业生的角度考虑,相对于18岁时就离开的故乡城市以及毫无认识的其它城市,选择留在学习生活了4年甚至更久,并在当地积累了一定资源的一线城市就业不无道理。不同地域三大产业分布不同,一线城市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更高。而为了获得更多属地资源支持,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会更加倾向于属地的产业需求,部分学习一线城市需求量较大专业的学生,也未必能在二三线城市找到对应岗位。

  但是,这样的情形,不仅导致一线城市人口压力与日俱增,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也导致了二三线城市出现人才匮乏,急需人才支持的产业升级进程趋于缓慢。最终导致更多毕业生不愿选择缺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二三线城市,形成人才“一江春水向京沪”的恶性循环。

  人才流动本来是有利于各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好事,而高等教育人才的合理配置,不仅关乎一线城市的人口调控,也关乎二三线城市的整体发展。与其在就业市场竖起隐形壁垒,不如去调整好培养人才的教育资源,最终引导毕业生走向真正需要他们,也更适合他们职业发展的岗位上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