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水稻

  • 袁隆平逝世

    袁隆平逝世

    【袁隆平逝世】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相关新闻】标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 享年91岁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1-05-22

  • 厉害了我的国!嫦娥五号太空稻移栽至试验田继续成长

    厉害了我的国!嫦娥五号太空稻移栽至试验田继续成长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一批共重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和返回器一起,穿越范艾伦辐射带,遭遇太阳黑子爆发,“星际穿越”22天后随同返回器顺利着陆。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航天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经过一个多月的育种,这些青葱的稻苗,将离开温室大棚,移栽到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的试验田内。一起来看“搬家”现场!嫦娥五号太空稻移栽至试验田网友评论延伸阅读:76万公里“环月

  • 里程碑式意义!和嫦娥五号上天的水稻种子发芽了

    里程碑式意义!和嫦娥五号上天的水稻种子发芽了

    搭载嫦娥五号在月球遨游23天后,一批约重40克水稻种子顺利返回地球,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2月23日,国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行了嫦娥五号搭载种子交接仪式。这批“奔月”的水稻种子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航天育种中心)。28日,记者在航天育种中心看到,有一些“奔月”水稻种子已经发芽,正准备进行后续研究。◎“奔月”为了选育新品种一听到有机会到月球旅行

  • “十七连丰”背后

    “稻谷香,粮囤满。”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种粮大户张景会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七星农场的100多万亩水稻颗粒归仓,水稻亩产超过1200斤,站上历史高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今年粮食丰收是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结果,是战胜疫情和洪涝灾害的结果。大国粮仓根基牢,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全

  • 重磅!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重磅!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新华社长沙11月2日电(记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灾情的多重冲击下,这样的测产结果来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看到一大片稻子长得这么整齐、这么诱人,大家都在称赞,也为袁隆平团队的创新成果感到骄傲。”
    2日上午,位于清竹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ldqu

  • 关注粮食安全| 秋粮收获接近八成,丰收已成定局

    关注粮食安全| 秋粮收获接近八成,丰收已成定局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在粮食生产环节,如何利用好现代农业技术,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收获流通环节,如何实现颗粒归仓、节粮减损?在粮食消费环节,如何制止餐饮浪费、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只有在全链条增产量、减损失,才能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根基。本版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各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

  • 渤海湾畔的新农事:盐碱地变身智慧稻田

    渤海湾畔的新农事:盐碱地变身智慧稻田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3日电(记者高博)金秋十月稻飘香,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的原野水稻合作社一派丰收景象。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轰鸣而过,吞下沉甸甸的稻穗,吐出金灿灿的谷粒……罗慧倩带着女儿跟在收割机后捡拾遗漏的稻穗。罗慧倩家住天津市和平区,2018年,她到乐亭赶海游玩时,听说原野水稻合作社正开展新兴休闲农业,便好奇地报名认养了两亩水稻田。看着“侍弄”过的水稻丰收,罗慧倩成就感满满。“对我来说,下地舒活舒活筋骨,是对平日办公室工作的&lsquo

  • 渤海湾畔的新农事:盐碱地变身智慧稻田

    渤海湾畔的新农事:盐碱地变身智慧稻田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3日电(记者高博)金秋十月稻飘香,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的原野水稻合作社一派丰收景象。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轰鸣而过,吞下沉甸甸的稻穗,吐出金灿灿的谷粒……罗慧倩带着女儿跟在收割机后捡拾遗漏的稻穗。罗慧倩家住天津市和平区,2018年,她到乐亭赶海游玩时,听说原野水稻合作社正开展新兴休闲农业,便好奇地报名认养了两亩水稻田。看着“侍弄”过的水稻丰收,罗慧倩成就感满满。“对我来说,下地舒活舒活筋骨,是对平日办公室工作的&lsquo

  • 黑龙江大米节:一碗大米中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之变

    黑龙江大米节:一碗大米中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之变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4日电 题:黑龙江大米节:一碗大米中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之变新华社记者孙晓宇、黄腾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黑龙江第三届国际大米节的品评品鉴活动中,“五优稻4号”“吉源香1号”“松粳28”等黑龙江水稻品种从726份参评样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金、银、铜奖等奖项。在前两届大米节中,黑龙江水稻品种也收获颇丰。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种植户和大米企业开始更新观念,提高田间管理水平,选育优质品种,让黑

  • 农机“显身手” 金秋粮满仓——四川农业大县秋收见闻

    农机“显身手” 金秋粮满仓——四川农业大县秋收见闻

    新华社成都10月9日电 题:农机“显身手” 金秋粮满仓——四川农业大县秋收见闻新华社记者袁波、高健钧一望无边的稻田里,谷粒饱满,一阵风吹来,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舞。收割机正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车稻谷……四川省中江县永太镇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经营的1000多亩水稻近日迎来了丰收,理事长常滔站在稻田边满脸笑容,他顺手将一粒稻谷放进嘴里用力咬了一口,“咯噔”一声……“

  • “绿色+观光”——产粮大县吉林梨树的稻田新农事

    “绿色+观光”——产粮大县吉林梨树的稻田新农事

    新华社长春10月7日电 题:“绿色+观光”——产粮大县吉林梨树的稻田新农事新华社记者薛钦峰“十一”假期,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孤家子镇的大林子村,村民们迎来丰收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波波欣赏稻田美景的游客。今年,大林子村尝试“水稻+稻田蟹”的绿色种养方式,还在稻田里修建了观景栈道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绿色水稻和稻田蟹销售也更加红火,形成了“绿色+观光”的稻田新农事。

  •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来自国庆假期秋收一线的报告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来自国庆假期秋收一线的报告

    新华社哈尔滨10月6日电 题: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来自国庆假期秋收一线的报告新华社记者王建、周楠、宋晓东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东北连续台风侵袭,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十一”国庆假期,适逢秋收,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再到洞庭湖畔,各地忙秋收,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徐徐展开。希望的田野上,五谷丰登,端牢中国人自己饭碗的底气更足。战“疫”抗灾,丰收来之不易黑土地上秋收忙。这几天,黑龙江省富锦市种粮大户柳军力一直在

  • 别样稻花香——江淮粮仓战“两情”观察

    别样稻花香——江淮粮仓战“两情”观察

    新华社合肥9月20日电 题:别样稻花香——江淮粮仓战“两情”观察新华社记者陈先发、姜刚秋分将至,稻谷飘香。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面对长江、淮河和巢湖“三线抗洪”严峻汛情,安徽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粮食生产,通过超常规的政策举措,挖掘科技丰粮新路,全力以赴抗灾减灾,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眼下,秋粮主要作物之一的水稻迎来收获,江淮大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来之不易的收获地处巢湖流域的合肥市肥东县,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里稻穗低垂,不时可见农民忙碌的